買花可能涉嫌侵犯知識產權:需經品種權人授權
新聞來源: 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 作者: 楊卓琦
買花事小,侵權事大
到2014年底,國家林業(yè)局已受理國內外植物新品種權申請1515件,授予植物新品種權827件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楊卓琦/上海報道
花,真的不可以隨便買。因為,你購買的鮮花有可能涉嫌侵犯知識產權。
和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一樣,園藝師培育的植物新品種也是受到保護的。如果你購買的是未經過品種權人授權的植物新品種,那就屬于侵權行為。
目前植物新品種權已被列入北京、廣州和上海的知識產權法院審理的主要業(yè)務范圍之一。
從十多年前開始的保護
植物新品種可以受到保護,這個改變從十多年前才開始。
中國在1997年頒布了《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開始以知識產權的形式保護植物新品種。兩年后,中國加入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lián)盟(UPOV),成為第39個成員國。
同年,農業(yè)部和國家林業(yè)局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作為審查機構分別開始受理來自國內外的農業(yè)和林業(yè)植物品種權申請,至此,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開始正式實施。
參照國際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做法,被保護的品種要先分種屬,提出保護名錄,只有在保護名錄中的新品種,才能申請保護。
到目前為止,國家林業(yè)局分五批共公布了198個種屬,主要是林木和觀賞植物等。
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到2014年底,國家林業(yè)局已受理國內外植物新品種權申請1515件,授予植物新品種權827件。
從授權數(shù)量來看,近三年來,每年的授權量保持在160個左右。2012年以前,每年林業(yè)新品種的授權只有幾十件,有些年份像1999年只有6件,2002年1件,2006年8件。
“不設防”的教訓
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均表示,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植物大國來說,幾百件新品種權還是太少了,還有大量的優(yōu)質植物資源沒有開發(fā),仍有巨大潛力。
作為生物資源大國,對植物物種保護的“不設防”導致中國很多稀有物種和具有巨大開發(fā)潛力的資源大量流失。比如,原產于中國的大豆和獼猴桃。由于物種資源的流失,如今中國已變成了大豆和獼猴桃的進口國。
觀賞植物物種資源流失也一直是一個嚴重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外國商人經常到中國尤其是西南山區(qū)購買珍稀植物。據(jù)媒體報道,貴陽每年至少有10噸蘭花(野生資源為主)在市場銷售。
月季也是中國原產,流傳英法經雜交培育為香水月季,而如今國內花卉市場的這一品種90%都要靠進口。上海交通大學農業(yè)與生物學院蔡潤教授算過一筆賬,擁有新品種權的花卉種子,有的一顆要賣一塊錢,并且一年只能種一次,次年還要繼續(xù)買,每年都是上億元利潤。但沒有種子,直接買現(xiàn)成的種球,就不一樣了,如果合同上限定只能繁殖100到500株,那么種多了就是侵權,就得賠付。
以花卉王國而著稱世界的荷蘭,幾乎每年都能推出新的品種,每年申請的植物新品種大約有1200~1500個。歐洲其他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等的年申請量也都遠遠大于中國。
十年磨一劍
2014年,荷蘭將新培育的一種郁金香作為國禮贈送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夫人彭麗媛。彭麗媛應邀將這種郁金香的中文名命名為“國泰”。
就在“國泰”命名的次日,歐洲華人和中國商家紛紛上門爭取“國泰”的特許經營權?!皣钡挠N者、產權者楊·卡羅甚至感嘆“門檻都要被中國商人踏破了?!?br />
第一枝“國泰”的發(fā)現(xiàn)還要感謝15年前一次偶然的花田觀察。楊·卡羅在自家花田中種了幾公頃“紫旗”郁金香,有一天發(fā)現(xiàn)一株花瓣與眾不同的郁金香,楊·卡羅將其挑出,單獨進行培育,經過幾代的精心選育,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國泰”。
和楊一樣,在中國,植物新品種的開發(fā)很早就進行了。
上海植物園高級工程師張亞利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植物園開展茶花種質資源創(chuàng)新已幾十年,目前已有“小粉玉”“俏佳人”“玫玉”等5個束花茶花新品種獲得國家授權,而這些都是在前輩的工作基礎上完成的。
張亞利介紹,木本植物的育種周期比較長,一般需要經過授粉、雜交等過程,收獲種子,再從新種子播下到長成開花,總共大約需要5年時間。另外,束花茶花屬于遠緣雜交,結實率很低,6年來張亞利他們也只獲得不到20棵苗子。
而開花還不是成功的標志。從遞交植物新品種權申請到初審到實質審查,最終拿到植物新品種權證書大約需要兩年時間。
拿到了林業(yè)部門頒發(fā)的植物新品種權證書,也未必能讓育種人的權益得到足夠保護。
侵權行為頻發(fā)
近年來,植物新品種的維權一直在“艱難地走著?!?br />
被稱為中國林業(yè)新品種維權第一案的美人榆維權已有5年的時間。
“美人榆”是河北林科院高級工程師黃印冉、張均營從河北白榆優(yōu)良品系的雜交中選育出的彩葉植物新品種,并于2006年獲得植物新品種保護權。
“美人榆”在推向市場之后不久,張均營發(fā)現(xiàn)在國內10多個省市未經他們授權的地方都出現(xiàn)了“美人榆”的身影。一些企業(yè)為了逃避法律責任,在銷售時新起他名,以“黃葉榆”“彩色榆”等名進行銷售。甚至還有企業(yè)把銷售短信發(fā)到了產權單位工作人員的手機上。
未經授權就大量繁殖該樹種的侵權企業(yè)一度高達兩千多家。2010年,河北省林科院成立了美人榆維權辦公室,專門開展侵害美人榆知識產權的證據(jù)收集、調解和起訴工作。
張均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國內對植物知識產權的意識很淡,很多企業(yè)和苗農非法繁殖美人榆,存在僥幸心理,認為法不責眾。
然而,通過司法手段進行維權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大的一個困難就是調查取證難,“購買苗木的發(fā)票在購買方手中,我們很難取得證據(jù)?!睆埦鶢I說。至于對于維權取證的細節(jié),張均營不愿向本刊記者過多透露,他擔心媒體報道出來后,反而會讓侵權者有所防備而鉆空子。
“美人榆”的授權單位目前從最初的兩家發(fā)展到如今的20多家。
企業(yè)擔心風險問題
植物新品種侵權易發(f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林木繁育大多采用無性繁育。比如,如果要繁殖“美人榆”,只要從工程苗上剪下接穗,嫁接到白榆上就可以成功。保密性差﹑易模仿﹑可復制等都是導致侵權行為頻發(fā)的原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yè)內人士告訴本刊記者,由于國內喜歡拿來主義,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我國臺灣,很多蘭花私人收藏家不敢把稀有品種賣到中國,就是怕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培育,從而破壞市場環(huán)境。
張亞利說,其實很多企業(yè)都想拿到植物新品種的授權,但是又擔心風險問題。由于目前國內市場的規(guī)則性不強,出來一個植物品種的話,可能很快會在全國鋪天蓋地,這對于繳納了許可費的企業(yè)來說,無疑是重創(chuàng)。
成功的案例也有。
昆明楊月季公司向法國一家花卉企業(yè)支付品種權150多萬元用于購買月季新品種,又利用引進的新品種培育出了自己的新品種,并申請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此后,打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將自己培育并獲得植物新品種權的“冰清”新品種推向歐洲市場。
上海植物園為束花茶花在美國申請了專利,張亞利解釋,這么做是為了能將這一新品種推向美國市場而獲得保護。
但是中國的植物新品種能夠成功走出去的還是少數(shù)。國家林業(yè)局在2011年對63個育種單位或個人的242個授權品種實施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7個品種在國內外均有應用,而158個授權品種僅在國內應用,未能走出去。更遺憾的是,在57個國內外均應用的品種中,有42個是來自國外育種人培育完成后在中國申請的品種權。